首頁>關於順發>企業人物專訪

順發電腦 以公益型企業 讓418萬人行善
遠見雜誌 2011.5月號2011/05/01
順發電腦 入圍第七屆<遠見> CSR企業社會責任 中小企業標竿

入圍本屆CSR創意方案競賽「公益推動組」的「順發電腦」,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「公益型企業」概念,要號召大眾用消費行為行善,讓企業透過日常營運盡到社會責任。

這個聽來簡單、且能一舉數得的概念,該如何實行?會遇到什麼困難?且聽順發現身說法。

台南起家的順發,是國內排行前三大的3C量販通路,在全台擁有65間分店,近兩年營業額都接近60億元。

有著南部人黝黑膚色的順發創辦人、董事長兼總經理吳錦昌開門見山地說,「任何CSR方案的創意,都應該是可被複製、學習的,才能發揮最大的社會價值!」


消費即公益 帶動418萬人次捐款
他觀察以往企業做的公益方案,多半屬「公益行銷」性質,常是藉公益之名行銷企業,或為了節稅才捐贈。「但我要做的是『行銷公益』!我樂見這個創意被別人複製,比我做得更好也沒關係,」吳錦昌說道。

去年,順發宣布轉型「公益型企業」(Charity Committed Corporation),每年保證捐出盈餘的20%。一年半來累積捐出逾5000萬元善款,捐贈對象以輔導弱勢兒童課業的「博幼基金會」為主。

吳錦昌喊出「消費做公益」概念,只要到順發購物,就等於在日常生活中做公益。若以交易筆數計算,去年順發等於帶動了約418萬人次的消費者行善。

不過,公益型企業的概念看似簡單,實施起來卻有許多障礙必須克服。吳錦昌坦承,高舉公益大旗對外宣傳時,首先面臨的質疑就是:是否作假的?再來,如何說服眾多的股東和員工也是難題。


說服股東、員工和消費者
事實上,吳錦昌攻讀交通大學EMBA的論文題目,就是「以建立公益型企業做為M型社會問題解決方案」。

他曾向5000名消費者發問卷,問「企業應該捐出多少盈餘,才稱得上以消費做公益?」結果多達81.23%的人認為比例須超過20%,更有76%的人願優先到公益型企業消費。他才訂出每年捐兩成盈餘做公益的標準。

在股東方面,由於吳錦昌兼任董事長與總經理,所以較好掌控決策,此外,他也花很多時間化解內部疑慮,向員工不厭其煩地說明,不會因捐錢而損及福利及待遇,「如果順利的話,公司可以因此發展得更好,做更多生意,大家的收入也會更好。」

事實上,順發曾對員工做調查,發現超過72.15%員工會因此獲得成就感,且有74.32%會因此更把握每次的銷售機會。轉型公益型企業,看來反而提升向心力。

對於假公益的質疑,吳錦昌強調,順發已是股票上櫃公司,財務透明,可受外界監督。即便公司虧損,他也承諾以每股稅後盈餘1元的水準,每年至少捐出約1600萬元,由他個人出錢補足,不會因為盈虧狀況而中斷捐贈,也不會讓股東權益受損。

期待做天降甘霖的第一滴雨
53年次的吳錦昌,是家族事業的第二代,觸動他行善的原因,是每日怵目驚心的社會新聞。他感嘆,有段時間,媒體老是在報貧困家庭燒炭自殺,或弱勢者為錢鋌而走險搶劫的新聞,但那往往是幾萬塊可以解決的事。

然而他也坦承,轉型公益型企業至今,並無明顯的營收提振效果,許多有心投入的同好也持觀望態度。他長嘆一口氣,「從認同、到信仰、化為行動支持,真的需要時間。」

他期望其他人也能加入公益型企業行列。他估算,若以98年度國內企業總稅後淨利1.33兆元計算,只要有20%的企業跟進,固定捐出兩成盈餘,每年募集善款就會超過500億元,超過台灣目前每年公益捐款總和。

不久前,有「中國首善」之稱的陳光標來台,曾引發高調行善的爭論。

如今吳錦昌帶著順發大膽轉型為公益型企業,會不會引起產業界與消費者的蝴蝶效應? 時間將會給答案。